牛宏宇[1]2014年在《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代空间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先驱之一,列斐弗尔在其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宣称:“1910年左右,某个空间崩溃了。”列斐弗尔所指的空间崩溃是指基于欧几里德空间与透视空间,并在西方艺术和哲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支宇[1]2002年在《韦勒克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西方着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雷纳·韦勒克(RenéWellek,1903—1995)进行了系统研究。新时期以来,他对中国近20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论文是我国学界第一部全面、...
张静波[1]2010年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评论家的心目中,宗教一直是西方小说艺术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尤其在进入20和21世纪之后,国外对于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在国内,这一研究角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就女性主义视角而言,位于...
季菲儿[1]2016年在《城市理念传播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研究》文中认为上海将要在未来近30年的发展中力争要成为一座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更具竞争力的繁荣创新之城。一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健康生态之城以及更美丽的幸福人文之城。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上海日益增长的经济要求,传统产业必...
于振飞[1]2011年在《《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文中提出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叶的英国最富有轰动性和争议的作家。他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创作涉及小说,童话,戏剧,诗歌等领域。王尔德的小说自问世之初就被冠以“不道德”之名,而评论界的研...
蔡熙[1]2012年在《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狄更斯(1812—1870)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将经典与通俗、娱乐与教化结合起来的伟大作家之一。西方的狄更斯研究已经历时170余年,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和专着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思想与创作以及研究阐...
崔莉[1]2002年在《重返自然的桥梁——试析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文中研究指明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这个理念可以说是他在法国大革命后情感与理想调适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
魏新春[1]2003年在《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使民族文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曾在民族、阶级、性别等层面分析过欧洲霸权文化对东方、第叁世界民族、黑人、女性的扭曲与误读,而且,全球化语境中人们普遍有文化身份的迷失感,东方或第叁世界民族以一种拒斥的态度...
周晶[1]2018年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音乐主导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主导动机是瓦格纳在其乐剧中创造的音乐技巧,即通过主导动机(一般为一小段旋律)的反复出现来标记某个人物、场景或抽象概念,并通过主导动机的变化暗示故事的发展、人物状态的变化,最终建立一个大的音乐结构。受其启发,乔伊斯将...
王楠[1]2017年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走向研究》文中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女性主义思想家,她一生专注于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反思,为推动今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做出了重...
吴定祥[1]2012年在《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说明厄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文学巨匠,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成为对后世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小说历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他们在文献研究,作家生平研究,影响研究,作品的整体研究以及...
王永阳[1]2013年在《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第叁空间模式》文中提出文章对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存在的第叁空间及第叁空间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国际汉语教学与传播的第叁空间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多元文化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将外语及第二语言教学与传播定位为跨文化...
杨露祎[1]2003年在《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抛开现代康拉德研究具有文化政治学倾向的批评方法,而是根据康拉德写人性、写人的生存状态的特点,对他的小说进行文化精神的解读。由于当代阐释学已有脱离或者否定文本意义的倾向,本文更尊重作者的原始意图,并根据康拉德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矛盾的...
马征[1]2003年在《《小城畸人》现代主义艺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无论是国内和美国本土研究,对它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存有较大分歧。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产生的文化背景之后,集中于《小城畸人》的作品分析。全文以现代叙述学“故事”和“话语”...
魏斯华[1]2018年在《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文中认为《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作为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小说,跨越了伊迪丝·华顿的不同创作时期,侧重描绘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老纽约个体觉醒挣扎的生存状态,集中表现了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
李晓岚[1]2013年在《论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文中研究指明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坦诚而直白,他把人内在混乱不整的隐秘现实表现出来,把现实中人们避而不谈的性话题写入小说,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他笔下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人物的情感丰富多彩。他把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人最根本的存在,把性作为回归本真状态的最高境界...
谢志超[1]2003年在《《去吧,摩西》的艺术性》文中认为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因其特殊的结构形式,该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从那之后,很多文学评论家都试图以不同的理论分析这部小说。然而,没有一个论述能完全正确地分析《去吧,摩西》或穷尽其意义...
彭青青[1]2003年在《欧洲中世纪文学象征思想及其特征》文中提出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和诗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这一时期的文学象征思想对后世的象征理论和各类解释学都有启发意义,因此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鉴于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象征思想与基督教《圣经》和隐喻解经理论的直接联系,论文分叁部分论...
曾霞[1]2003年在《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在试图抨击殖民主义者的罪行时,无时无刻不显示...
李韶华[1]2016年在《论普希金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性意识形态,通过对小说里爱情的分析、对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家本人婚恋观的分析,认为普希金虽然真诚的同情和爱怜女性,但他体现出的仍然是传统的男性意识。周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