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

    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

    张春梅[1]2004年在《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产生于城市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扼止。无论从大众文化现象还是有关大众文化的许多理论来看,都表明类型化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招来许多对大众文化的否定性话语和批判。大众文化具有类型化等特征,这与人...
  • 小说:在影视时代

    小说:在影视时代

    许珍[1]2013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影视转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小说影视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不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界,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发展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在我国,小说影视转化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说愈发和图像、影像紧密...
  • 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考察及其结论

    翻译研究的哲学诠释学考察及其结论

    孙雪瑛[1]2014年在《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标志着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
  • 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对司法认知规律的法理学思考

    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对司法认知规律的法理学思考

    王纳新[1]2004年在《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司法裁判工作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其根本出路在于走法官职业化道路。因为司法能否独立、司法能否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均取决于法官职业化问题。而法官职业化的关键又在于法官的专业化,其具体表现为全体法官能否形成一套作为法官职业应有的思维方式、...
  • 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侵害

    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侵害

    李慧玲[1]2013年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以是否“忠实”原语和原作者作为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准,译文和译者处于附属的边缘化地位。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开始了以译语为中心的翻译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边缘走向中心,以译者主体性为重点的翻译主体性研...
  • 基于最大匹配的书面汉语自动分词研究

    基于最大匹配的书面汉语自动分词研究

    杨超[1]2004年在《基于最大匹配的书面汉语自动分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书面汉语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文本校对、机器翻详、文本分类、文本检索、计算机人机接口等诸多中文信息应用领域的基础。目前汉语自动分词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和基于理解的方法。本文在深入分析...
  • 论翻译文学的文学性转换

    论翻译文学的文学性转换

    柯子刊[1]2014年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林少华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作家、学者,至今已翻译90余部作品(含合译本),独译村上春树作品41部,出版5部文集、2部学术着作。林译在中国大陆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引发了“村上春树热”,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
  • 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以社会科教科书分析与评价比较研究为例

    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以社会科教科书分析与评价比较研究为例

    吴瑞祥[1]2003年在《关于教科书分析与评价的理论探讨》文中提出本文写作框架如下图所示:支架之一是关于教科书的本体研究,这部分论述结合了教科书的发展历史,综合了相关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得出教科书其实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文本的论点,同时在这部分还分析了教科书的属性,辩证地考查了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提出...
  • 数据挖掘系统及其应用研究——用关联特征提高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器的性能

    数据挖掘系统及其应用研究——用关联特征提高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器的性能

    张利军[1]2003年在《数据挖掘系统及其应用研究——用关联特征提高朴素贝叶斯文本分类器的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文本分类就是自动地将自然语言文本文档根据其内容分类到预定义好的类别中去。随着在线文本文档数量的快速增长,文本分类已经成为处理和组织文本数据的一种关键技术。文本分类技术可以用来对新闻分类,可以从...
  •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吴定祥[1]2012年在《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说明厄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文学巨匠,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成为对后世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小说历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他们在文献研究,作家生平研究,影响研究,作品的整体研究以及...
  • 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康拉德

    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康拉德

    曾霞[1]2003年在《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在试图抨击殖民主义者的罪行时,无时无刻不显示...
  • 鲁迅翻译研究

    鲁迅翻译研究

    梁海军[1]2016年在《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192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吸引了西方学界的目光,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的主角。九十年以来,法语世界的鲁迅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作品被系统地翻译成法语,鲁迅研究机构和研究...
  • 旅游资料汉译英初探

    旅游资料汉译英初探

    袁琼[1]2003年在《旅游资料汉译英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那丰富、灿烂的文化通过数十个朝代的积淀形成,向全世界展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希望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以高速发展...
  • 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理解观研究

    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理解观研究

    王时中[1]2003年在《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理解观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对人文科学的挑战,狄尔泰试图通过解释学为人文科学确立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但这种解释学在认识“历史”时却陷入了困境。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理解观通过把现象学与解释学有机地契合在一起,使解释学从认识论层次上升到本...
  • 理解与文本——关于解释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理解与文本——关于解释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张天勇[1]2003年在《理解与文本》文中认为理解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是解释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很有争议的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一关系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指出,理解的对象与认识的对象是不同的,作为解释学理解对象的文本,是物理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物理符号是意义的物质“载体”,意义才是...
  • 高中生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

    程挺毅[1]2003年在《高中生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从根本上说,教育危机的实质,在于教育不能承担创造未来的使命。人的本质在于创造。阅读,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所以,便有了“真正的生活从阅读开始”的说法。阅读作为从文本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历...
  • 神经网络的分类、聚类功能及其规则抽取研究

    神经网络的分类、聚类功能及其规则抽取研究

    雷景生[1]2003年在《神经网络的分类、聚类功能及其规则抽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数据挖掘的观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神经网络的分类、聚类功能及其规则抽取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在神经网络分类器研究中,1)提出了一种确定BP网络分类器初值的方法,用来提高BP网络的收敛速度,降低分类误差...
  •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

    王晓梦[1]2003年在《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现代文学叁十年的历程来看,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感怀忆旧的作品,现代作家们或是怀念童年,或是追忆故乡,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审美空间这样,回忆性主题就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主题。但是,研究者们对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的研...
  • 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探索

    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探索

    石晶[1]2003年在《语文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发展性教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新课程教学,认为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当前语文教学改...
  • 可扩展的文本分类系统的核心API的设计与实现

    可扩展的文本分类系统的核心API的设计与实现

    翟静[1]2003年在《可扩展的文本分类系统的核心API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是当前数据库学科理论研究的焦点与前沿,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而文本挖掘与文本分类是数据挖掘极具应用前景的分支。中文的文本挖掘由于汉语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其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由于相关应用的需求,本文作者负责设计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