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翟子夜[1](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底蕴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在长...
论文摘要中西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既存在相似也有差异,这种异同实际上是中西文化异同的体现,折射出中西方人们相通和相异的文化价值观。从民居建筑风格的探讨和分析可见,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
论文摘要跨境民族的共同体构建包括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当前,需要增强共感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识、需进一步引导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的良性关系、需破解多元媒介影响带...
吴黛舒[1]2004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教育学”缺席的状态下,世界各国的教育学涌进中国,成就了一时的“繁荣”。“中国的教育学”虽然在同期孕育着自己的胚胎,不过,社会的动荡等各种外在因素没有给它提供适宜的破土的环境。直到新中国成立,在移植和批判...
宋时春[1]2004年在《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文中提出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往往扮演着被动的消费者的角色,许多教师视教科书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的传统的角色提出了很大挑战,人们希望教师不仅仅作为课程的传递者,还要能够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课程实施的过...
何明茂[1]2004年在《当前我国价值观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价值观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要求、生活的规范和理想目标,着眼于影响社会意识,协调人际关系,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意识,并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形成并体现出来。也可以说,它是人们确证自身存在意义和行为合理性以及...
张鸿艳[1]2013年在《网络时代称谓语“哥”的变异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范围的扩大,亲属称谓语“哥”经历了泛化与类化的过程后,在网络语境下又产生了用于面称的“哥哥”(GG)、背称的“春/曾哥”、自称的“哥”、流行式“X哥”等新的变异形式。本文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的指导下,对称谓语“...
王莉[1]2003年在《中美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差异性与相似性》文中提出在交通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依赖性不断增强。全球化的趋势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交际成为挑战。因此,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向导,研究探讨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
田晓丹[1]2003年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支配青年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向的重要力量,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为青年教育提供参考资料,才能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丁锦宏[1]2003年在《品格教育论》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pluralismandrelativism)直接导致的后果可能是“价值虚无”。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暗藏的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深刻的合法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的品格教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