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

    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

    陈志蓉[1]2004年在《体验·表现·拯救——论王安忆小说的生命意识》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根据王安忆二十多年来的小说创作,从主题表现、精神内蕴、形式探索叁个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第一章围绕主题表现展开论述,侧重于作品的纵向比较,勾勒出二十多年来其小说创...
  • 对农民实利的守护——论赵树理知识分子意义

    对农民实利的守护——论赵树理知识分子意义

    郭文元[1]2004年在《对农民实利的守护》文中认为赵树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名风格迥异的、关注农村的知识分子,叁晋文化的浸染与底层生存困境中对“实”的体认,形成了他终身对“实”的价值追求。在对五四启蒙文学自觉反省中,他站在农民的立场创作了大量“为农民实利”的文艺作品。四十年代虽被主流意识形态解读为“方...
  • 郑谷诗歌研究

    郑谷诗歌研究

    张晓婷[1]2014年在《郑谷诗风的转变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郑谷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是咸通十哲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曾在晚唐及五代宋初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郑谷曾自编诗集《云台编》叁卷,《宜阳集》叁卷(已佚)。今存其诗歌叁百余首,收录在《全唐诗》第六百七十四卷至第六百七十八卷。与晚唐大多数文人的境遇相似,郑...
  • 《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

    《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

    杨瑞[1]2004年在《《问梅轩诗草偶存》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蒋启敭(公元1795——1856),字明叔,号玉峰。清广西全州龙水人。出身于世宦家庭的他深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少有才名。二十七岁登进士第并入仕,此后叁十多年先后在江西、河南等地为官。1856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病逝于治河工地。着有《问...
  • 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

    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

    孙礼祥[1]2004年在《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文中指出王世贞是明代中后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他的《弇州四部稿》、《弇州续稿》共有传记316篇,其中商人传记占64篇。这是个很值得重视的文学、文化现象。本文拟对王世贞商人传记从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性、艺术性角度作一全面的研究。第一章《家庭、故里、交游》主要...
  • 无所逃遁的生存困境——试论刘恒小说的宿命意识

    无所逃遁的生存困境——试论刘恒小说的宿命意识

    白慧彦[1]2004年在《无所逃遁的生存困境——试论刘恒小说的宿命意识》文中研究说明“作家讲述的所有故事从一个阶段的时间来看存在着共同的性质,或者说存在着一个作家关注的视线焦点,尽管在具体的每部作品里故事的形式有所不同。”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沉思,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阐释。被归入“新写实”派的作家刘恒在他...
  • 走进幻梦与真实的中学生世界——郭敬明热探讨

    走进幻梦与真实的中学生世界——郭敬明热探讨

    金毅[1]2004年在《走进幻梦与真实的中学生世界——郭敬明热探讨》文中指出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中学生中掀起一阵“郭敬明热”。围绕作品,结合中学生的评论,从情节之梦幻与真实,语言之诗意与痞气,人物之俊秀与纯情这叁个角度予以分析,可以看出,郭敬明的小说贴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受到...
  • 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刘俊丽[1]2004年在《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对宋诗作者队伍的地域分布、及第年龄及年寿结构、时代分布和作品量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从数量的角度考察宋诗的发展状况和演变历程。数据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全宋诗》(72册),将宋代诗人的生平资料编制成《宋代诗人检索...
  • 《歧路灯》的艺术成就

    《歧路灯》的艺术成就

    王海燕[1]2004年在《《歧路灯》的艺术成就》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歧路灯》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评价,即作者的文学观、《歧路灯》的叙事结构、人物画廊、语言特色。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的原因及意义,综述《歧路灯》的研究状况,简介作品的情节大要、主题及思想意义。第一章讨论李绿园的文学观,通过梳理他的家...
  • 曹操诗文研究

    曹操诗文研究

    张检[1]2015年在《曹操形象文学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曹操形象沿着历史和文学两条轨迹,在相互渗透中有效传播。历史书写为曹操形象的文学传播提供素材依据,曹操诗文则为其形象注入正面传播能量。以曹操诗文主体意象作为其文学传播的出发点,意在说明在诗文成就影响下,其作家主体人格的光辉性,对后世文学作品“非曹”...
  • 柳文与《国语》

    柳文与《国语》

    李丹[1]2004年在《柳文与《国语》》文中研究说明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从唐代至今,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资料很多,但很少提到《非罚埠苌僮⒁獾搅挠搿豆铩返墓叵怠F涫担斗?国语>吩诹谠淖髌分姓加泻苤匾牡匚唬谠醋鳌斗?国语>吩从谒浴豆铩返南舶脑谒枷牒鸵帐跎隙级浴豆...
  • 北宋隐逸诗人研究

    北宋隐逸诗人研究

    郝延斌[1]2004年在《北宋隐逸诗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北宋隐逸诗人为研究对象,对隐逸诗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和文化现象作深入全面的探讨,对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群体风貌做出客观全面的描述,客观再现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生活状态,对于隐逸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北宋...
  • 谢混、谢灵运、谢庄、谢朓与东晋南朝文学变迁

    谢混、谢灵运、谢庄、谢朓与东晋南朝文学变迁

    徐明英[1]2004年在《谢混、谢灵运、谢庄、谢朓与东晋南朝文学变迁》文中认为六朝文学的基本线索似乎是很清楚的:玄言诗风行东晋,“历载将百",东晋末,谢混的山水诗作首开风气,玄风方敛。至刘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的诗歌以山水为主题,然而还带有玄言尾巴。降至齐梁,沈约提出声律理论,诗人们据...
  • 石林诗词论

    石林诗词论

    李慧[1]2004年在《石林诗词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叶梦得诗、词以及诗论的综合研究。在目前尚没有全面而整体的叶梦得研究,而主要关注点相对集中于或词、或诗论等单一方面的情况下,本文将代表其文学成就的诗、词、诗论这紧密相关的叁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以之为研究立足点,力图结合其事迹得到在文学领域中...
  • 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的叙事分析

    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的叙事分析

    刘勇[1]2004年在《中国古代果报小说的叙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中国特有小说类型“果报小说”的探讨,力图说明果报观念对于果报小说叙事特征的建构作用。笔者选取“叁言”、“二拍”为考察对象,一方面“叁言”、“二拍”中果报小说数量不少,另一方面“叁言”、“二拍”可以说是中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高峰。果...
  •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研究及应用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研究及应用

    姜珊[1]2007年在《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文中指出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指出归化和异化在指导电影片名翻译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例子分析来具体应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发现:由于电影这一大众娱乐的特点,观众的审美取向以及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译者对翻译...
  • 从《毛泽东选集》看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

    从《毛泽东选集》看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

    张爱卿[1]2004年在《从《毛泽东选集》看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现代汉语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稳定的过程。论文以《毛泽东选集》(1-4卷1919-1949期间)作品中的词汇为语料,采用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
  •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赵征军[1]2013年在《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
  • 试论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语篇连贯

    试论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语篇连贯

    李洪坤,白解红[1]2018年在《基于语篇转喻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Al-Sharafi(2004)的语篇转喻理论,尝试对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语篇连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低水平议论文在指称、词汇重复和同义衔接等方面有显着差异,说明该理论在微观...
  • 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

    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

    刘刚[1]2004年在《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古代类书的编纂可以分为创始、发展、兴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隋唐时期是古代类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类书的编纂情况、分类体系、分类思想等对后世类书的编纂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以隋唐两朝为限,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类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断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