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征[1]2003年在《《小城畸人》现代主义艺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无论是国内和美国本土研究,对它在文学史中的“归属”问题存有较大分歧。本文在探讨这一问题产生的文化背景之后,集中于《小城畸人》的作品分析。全文以现代叙述学“故事”和“话语”...
魏斯华[1]2018年在《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文中认为《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作为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小说,跨越了伊迪丝·华顿的不同创作时期,侧重描绘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老纽约个体觉醒挣扎的生存状态,集中表现了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
李晓岚[1]2013年在《论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文中研究指明劳伦斯小说的情感表现坦诚而直白,他把人内在混乱不整的隐秘现实表现出来,把现实中人们避而不谈的性话题写入小说,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他笔下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人物的情感丰富多彩。他把人的内心世界作为人最根本的存在,把性作为回归本真状态的最高境界...
谢志超[1]2003年在《《去吧,摩西》的艺术性》文中认为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因其特殊的结构形式,该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评论家们的注意。从那之后,很多文学评论家都试图以不同的理论分析这部小说。然而,没有一个论述能完全正确地分析《去吧,摩西》或穷尽其意义...
彭青青[1]2003年在《欧洲中世纪文学象征思想及其特征》文中提出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和诗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这一时期的文学象征思想对后世的象征理论和各类解释学都有启发意义,因此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鉴于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象征思想与基督教《圣经》和隐喻解经理论的直接联系,论文分叁部分论...
曾霞[1]2003年在《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在试图抨击殖民主义者的罪行时,无时无刻不显示...
李韶华[1]2016年在《论普希金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性意识形态,通过对小说里爱情的分析、对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作家本人婚恋观的分析,认为普希金虽然真诚的同情和爱怜女性,但他体现出的仍然是传统的男性意识。周颖[2...
黄黎星[1]2003年在《《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尊崇的地位;作为经学中的一个分支,《易》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地融汇入历代学者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它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和《易...
邓江权[1]2003年在《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个贾宝玉,此乃鲁迅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阐释更加多元化。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对贾宝玉的认...
张武军[1]2003年在《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文中认为一般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20年代在北京,30年代在上海,围绕着北京和上海也曾形成两个文学派别:京派和海派。抗战爆发后,北京和上海两个现代文学中心被捣碎,京派和海派也在战争中瓦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也转移到重庆。正由于重庆...
周芳[1]2012年在《道咸宋诗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原因、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近代诗文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研究存在叁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存在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
王音璇[1]2016年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
卢健[1]2003年在《中国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批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文化批判的总体视角下,对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局限分析,提出自己的批判立场。在“批判与创造统一”这一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适应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在对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现状的批判性梳理中...
王昌忠[1]2003年在《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文中认为生命意识是诗人昌耀始终如一的诗歌意识。本文以“生命”作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切入点,并将其长达数十年、且具有明显时段性特征的诗歌统摄于“生命”这一精神总主题之下。昌耀的诗歌意象即生命意象,而昌耀形态各异的生命意象是具有“内在一致性”...
杨瑶[1]2017年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迟子建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当代中国着名作家迟子建通过文字表达她对“原始风景”消失的哀叹和痛惜,并深刻反思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类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这一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向读者构建一个和谐的“北极村童话”,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彰...
冯春兰[1]2003年在《政治文学中的女性世界》文中研究说明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解放区文学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体现了作为政治文学的解放区文学独特的审美和认识价值。解放区作家首先关注的是农村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除展示女性所受阶级压迫外,还致力于从纵深层次揭示农村女性所受的封建伦理道德压迫,进而...
林晓云[1]2003年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文中认为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已然形成。其形成过程以“性别意识”的逐渐崛起为主要线索,体现为五种状态:无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妇女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准女性写作;个体性别...
孙丹[1]2003年在《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山水审美意识为潜在的理论背景,试图寻求现代山水审美具有哪些新的审美意向和审美方式,并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据此,把现代作家山水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分为叁类。每一类分别选择二至叁位作家进行阐释。第一类逍遥隐逸...
梁海军[1]2016年在《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192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吸引了西方学界的目光,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的主角。九十年以来,法语世界的鲁迅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作品被系统地翻译成法语,鲁迅研究机构和研究...
吴静[1]2003年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文中认为本文着重探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首先对中西方文论史上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进行一番整理和对比,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然后分析反讽成为明清小说叙事重要特点的原因。最后重点分析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小说反讽的技巧和特征,以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