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肖力[1]2003年在《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汉、宋《诗经》研究方法的突破,总结其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论文分叁章,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解读思路(第一章);二、...
![冲击与蜕变——论九十年代影视媒体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周云华[1]2003年在《冲击与蜕变》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影视媒体在中国的普及、繁荣与发展,电子影像文化逐渐兴盛起来并成为文化主流。以文字印刷为媒体的传统文化领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文学创作更是在这一强烈冲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这一时期影视媒体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影响,对于总结...
![《红楼梦》续书研究]()
郭素美[1]2007年在《《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问世不久就有一大批的续书出现,其续书在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现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称为“续书之最”。本文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分两个部分对其续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其续书的整体概述了解其续书的数量和各种版本以及续...
![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
陈家洋[1]2003年在《走向文化乌托邦——论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文中指出中西关系的本质是强弱关系。林语堂后期的文化选择受到了西方话语的制约。在林语堂“对外讲中”时,对传统的“自卑”和“自恋”两种心态的悄然转化、“东方化”以及由此衍生的“自我东方化”的潜在作用,使林语堂走向了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
石沧金[1]2003年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博士论文把从1673年青云亭的创建开始至21世纪初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划分为雏型时期(1673—1799年)、内向发展时期(1800—1889年)、外向发展时期(1890年至二战结束前)、全面发展时期(二战后至今),按每个时期...
![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作的地位]()
黄中习[1]2009年在《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详细概述,以整体论观点,圆观遍照地考察翻译之道、典籍英译标准之道和译者的整体翻译标准,并以《庄子》英译为个案研究,以整体论新视角分析译者整体翻译标准在忠实性(信)、可读性(顺)和创造性(创)叁元要素上的中心取向...
![纵使起舞无剑,何难昧旦司鸡?——五四时期女性诗歌书写]()
侯宏虹[1]2003年在《纵使起舞无剑,何难昧旦司鸡?——五四时期女性诗歌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五四女诗人群体为考察对象,试图对她们的诗歌创作状况做一个整体性的研究,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中对新诗史上女性诗人关注的不足。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第一章创作背景论;第二章创作题材论;第叁章女性观;第...
![论白先勇的宗教意识]()
余雯[1]2016年在《疼痛的父子—《孽子》身体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白先勇是中国旅美作家“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旗手”。《孽子》是白先勇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台北新公园一群被父亲放逐,论落为娼,不断寻找心灵家园的同性恋孩子们的故事。《孽子》中大量运用身体叙事,描写了同性恋...
![论叙事作为修辞]()
杨家勤[1]2011年在《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演讲叙事是演讲者为了某一特定劝说或论证目的而诉诸于简要概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源起于拉基米尔·普罗普、阿尔吉尔达·朱利安·格雷马斯、罗兰·巴尔特、茨维坦·托多洛夫及威廉...
![一张不断被重新涂写的羊皮纸——试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
任现品[1]2003年在《一张不断被重新涂写的羊皮纸——试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文中认为本论文宗旨在于从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随着文化语境而变革、承传的细切过程,试图藉此探明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国小说是如何观照和书写民国历史的,以及它们究竟何以要如此观照及书...
![论鲁迅杂文文体的创造]()
谢菲[1]2008年在《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以其创作成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相对于其他现代作家而言,鲁迅的各类文章在中学阶段中收录比率最大、类型最丰富。就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鲁迅小说作品的教学倍受重视,而...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
王晓梦[1]2003年在《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现代文学叁十年的历程来看,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感怀忆旧的作品,现代作家们或是怀念童年,或是追忆故乡,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审美空间这样,回忆性主题就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主题。但是,研究者们对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的研...
![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鲁迅乡土小说新论]()
毕绪龙[1]2003年在《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
![皖南教案的法制分析——以一种法律的眼光解读]()
郑取[1]2003年在《皖南教案的法制分析》文中提出1876年7月间,广德州、宁国府的地界上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反教事件。这一事件波及大半个江南地区,震动清廷,憾及中外,史称“皖南教案”。从1876年8月初起至1877年10月20日,皖南教案完成了它的法律处理过程。然而皖南教案的影响并未随着一纸判决的...
![余韵袅袅的末代行吟者之歌——浅论司各特的历史小说]()
王光碧[1]2003年在《余韵袅袅的末代行吟者之歌——浅论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文中研究表明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他的历史小说体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确立了西方历史小说的传统。本文以《艾凡赫》为主要对象总结司各特历史小说的主要特点,从司各特所处的时代、对欧洲小说传统的沿袭、对后世文学的影...
![爱欲动机·精神医治·女性误读——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唐长华[1]2003年在《爱欲动机·精神医治·女性误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当代革命文学的研究,多停留在革命叙事外部的诸多表征和局限性的认识上,对革命叙事内在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人性内涵,包括集体和个体无意识形态甚至美学方面的复杂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对当代...
![危机与新生——战争年代(1937—1948)的文学话语转型]()
文贵良[1]2003年在《危机与新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话语生存论的角度探讨了战争年代(1937——1948)的话语分布。话语生存论认为话语是生存的家园。本文主要分析了叁种话语模式:毛氏话语、大众话语和胡风话语。毛氏话语是成熟的政论白话文和以毛泽东命名的话语权威的结合。毛氏话语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
![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写作]()
黄艳芬[1]2003年在《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写作》文中研究表明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新小说创作,在激荡的社会变革中,女性作家渴望通过书写自我身心体验,采用自身经历的现身说法,用自传体文本来承载她们解放自我的宣言。冰心以爱的宣言开启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作,其后近叁十...
![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
刘海波[1]20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弄清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形态,左翼文学的指导理论一直未得到客观清理。新时期以前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它被肆意拔高,新时期以后又被目作禁锢文学的罪魁祸首,遭到激烈否定。上个世纪90年代...
![中国知青作家论]()
刘起林[1]2003年在《中国知青作家论》文中研究说明知青作家群是一个以青春时期的共同经历与相关的生命体验为根本共同点的创作群体。本论文即以这种经历和体验的特征与文学传达为核心,以期揭示出知青作家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历史生成。论文首先分析知青作家创作学步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熏陶、文学训练和个人才华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