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娜[1]2004年在《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激进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巨大。值此21世纪之初,再次梳理那段尘封的思想历史,挖掘出其发端期——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的精神瑰宝,探寻他们的思想足迹,重新弘扬维新派的...
尹德树[1]2013年在《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从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四个递进的文化层面,以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的创建历史考察为主,兼顾逻辑论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
陈旸[1]2004年在《《万国公报》与晚清教育变革》文中提出《万国公报》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一种中文报刊,它虽属教会刊物,但热衷宣传西学,注重报道世界各国新闻,并不失时机地发表一些变革言论,这不啻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西方与西学的渠道,还会刺激他们以西方为参照体系对本国问题进行反思。本文...
孙旭芝[1]2007年在《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马斯·门罗是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世界着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组织者和创立者。目前国内外对门罗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和评论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来评价他的科学美学方法,而对门罗《东方美学》以及其东方美学思...
黄稼辉[1]2016年在《贾谊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汉初之政治思想家,贾谊一直是研究汉代思想史中绕不过的一个存在。其政治思想对两汉四百年之长治久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贾谊具有以“天下”安危为课题的问题意识,因而其思想往往集中于政治设计之中,由此,理解、阐释贾谊之思想,必然回到其政治设计中来...
杨景涛[1]2004年在《鲁迅的政治专制主义批判》文中指出走向更高度的政治文明,是当今政治生活的基本趋势,也体现着国家政治发展的进步方向。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内涵之一。在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培育公民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政治意识,必须继续坚持对政治专制主义的批判。鲁迅是近代中国批判政...
袁瑜(王争)[1]2004年在《循吏法律实践的思想基础浅析》文中指出循吏现象在我们传统法律文化中,是一个具有特征性意义的侧面。从司马迁着《史记·循吏列传》开始,到《清史稿·循吏传》,一共有十九部史书有单独成篇的循吏传部分;例外的六部史书中,虽没有单独的循吏篇,但都有“循吏”、“良...
俞新苗[1]2004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文中认为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论着,但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与中国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关系,这一点国内的研究论着并不多见。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共有叁个章节。其主题是探讨弗洛伊德精神...
高国庆[1]2004年在《试论晚唐山水诗》文中研究说明山水诗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山水景物描写的诗句。但是,这些诗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这些山水景物只在诗中起“比”、“兴”的作用,直到南朝谢灵运的出现,才标志着山水诗的真正诞生。山水诗自产生之日起,经过二百多年的发...
胡琴娥[1]2004年在《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怀疑——假设——求证是胡适治学方法叁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这一治学方法思路的最终确立在时间上有一形成过程,即由胚胎期,到形成期,到成熟期。在其方法有了成熟的理论形态后,胡适总结为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说法因其语言的简单明...
李岗[1]2004年在《文化·现象·涵义》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均质化和同样化在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蔓延,文化也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有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正在失去它原有的内涵,朴实宁静的民风也被大都市的快速生活节奏所吞噬,如何在地方和现代中寻求一种...
牛宏宇[1]2014年在《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代空间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先驱之一,列斐弗尔在其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宣称:“1910年左右,某个空间崩溃了。”列斐弗尔所指的空间崩溃是指基于欧几里德空间与透视空间,并在西方艺术和哲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程春梅[1]2012年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如何与政治合谋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衍变之路。贞节观念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贞节”的解释是不同的。笔者从古代至20世纪文学的阅读经验中发现,贞节观念...
谭海燕[1]2004年在《宋词在形式上的突破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它在这个时期内最大限度地扩充和发展了自己。但后人论及宋词时,则更多地从思想的解放、题材的扩展、词风的转变、艺术的精美等方面着手,而对其在形式上的突破与发展则大多着力于对某个人或某首词作具体分析,较少...
王丰[1]2004年在《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位对女性命运与心理都有着深刻关注的作家,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几乎涵盖了她的大部分作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角度来分析铁凝作品并对其创作心理路程进行探讨。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在厘清现代性全球化的大背...
陆智华[1]2017年在《毛泽东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
陈国平[1]2015年在《诗歌共时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骆一禾、海子是当代杰出诗人,他们的死结束了诗歌的1980年代。论文以骆一禾的诗论和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代诗学背景下考察其独立性和卓异品质,同时兼及骆一禾、海子诗歌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所牵涉的当代诗学问题。骆一禾是一位以诗人、诗论家和诗歌编辑的...
陈素萍[1]2004年在《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文中认为文艺起源论的派别繁多,但是却不能解释所有的文艺现象。艺术的生成源于各种因素与成分的多元共振。本文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生产对艺术起源的巨大意义。艺术的创造是根据审美的要求进行的。而处于母系...
王庆[1]2004年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学与史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分分合合,互浸互染,文与史在互相渗透中相互借鉴;在各自独立中相互比较,确认自己的特性。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思想,不应该忽视文与史如此紧密的联系。中国史书虽然浩繁,史家虽然众多,...
孙雪瑛[1]2014年在《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标志着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