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1]2004年在《“出”、“处”之间》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以孟子为切入点,明确先秦儒家对于“出”与“处”的主要态度和立场,确立其“内圣外王”的立足点。第二部分以庄子为切入点,论述了道家之“隐”不同于儒家之“处”的人生态度。主要通过儒家与道家的比较,来凸显儒家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
张丽[1]2016年在《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秉持着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的初衷,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思考并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籍中国共产党早期一段时期内领导核心的特殊身份,为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殚精竭虑。他克服长期严重病...
沈英[1]2004年在《江泽民民族理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共同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江泽民民族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
叶舒宪[1]2003年在《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文中认为跨学科研究是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展迅猛而成就巨大的领域。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是国内国外第一部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着述。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的资料范...
魏新春[1]2003年在《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使民族文化面临机遇与挑战。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曾在民族、阶级、性别等层面分析过欧洲霸权文化对东方、第叁世界民族、黑人、女性的扭曲与误读,而且,全球化语境中人们普遍有文化身份的迷失感,东方或第叁世界民族以一种拒斥的态度...
罗宁[1]2003年在《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五代轶事小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史料保存、文献整理、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其亡佚过半,且文学性相对较差,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范围界定、文献整理、类型划分等入手...
罗新星[1]2009年在《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新时期家族小说论》文中提出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家族小说中,存在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文章共分3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出新时期家族小说中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第二部分将新时期家族小说划分为叁种类型加以论述,并分析它们怎样殊途同归地走入了家族情结之中;第...
代弋戈[1]2003年在《卓异公司成长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企业生命不同阶段的特征,指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如果企业能知道自己所处的生命阶段,就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在生命周期中面临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机会...
王楠[1]2017年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思想走向研究》文中指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女性主义思想家,她一生专注于女性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作品中充满了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反思,为推动今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做出了重...
曾霞[1]2003年在《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表现》文中研究指明殖民主义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经济剥削与掠夺,它是在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与文化霸权的掩盖下出现的一种侵略剥削模式。殖民主义在欧洲国内被合法化为“教化野蛮人”。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在试图抨击殖民主义者的罪行时,无时无刻不显示...
邓江权[1]2003年在《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个贾宝玉,此乃鲁迅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阐释更加多元化。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对贾宝玉的认...
王音璇[1]2016年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
林晓云[1]2003年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文中认为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已然形成。其形成过程以“性别意识”的逐渐崛起为主要线索,体现为五种状态:无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妇女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准女性写作;个体性别...
梁海军[1]2016年在《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192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吸引了西方学界的目光,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的主角。九十年以来,法语世界的鲁迅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作品被系统地翻译成法语,鲁迅研究机构和研究...
付长睿[1]2017年在《清末民初知识界对“少年中国”理想追求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近代中国面对自身衰弱与列强侵压的双重困境。自“康乾盛世”之后,封建社会的各种痼疾开始发作,中国走向衰弱的阶段。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势力的入侵更使中国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使得近代中国的困境更加复杂。随之...
石沧金[1]2003年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博士论文把从1673年青云亭的创建开始至21世纪初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划分为雏型时期(1673—1799年)、内向发展时期(1800—1889年)、外向发展时期(1890年至二战结束前)、全面发展时期(二战后至今),按每个时期...
谢菲[1]2008年在《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以其创作成就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相对于其他现代作家而言,鲁迅的各类文章在中学阶段中收录比率最大、类型最丰富。就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鲁迅小说作品的教学倍受重视,而...
刘海波[1]20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弄清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形态,左翼文学的指导理论一直未得到客观清理。新时期以前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它被肆意拔高,新时期以后又被目作禁锢文学的罪魁祸首,遭到激烈否定。上个世纪90年代...
刘起林[1]2003年在《中国知青作家论》文中研究说明知青作家群是一个以青春时期的共同经历与相关的生命体验为根本共同点的创作群体。本论文即以这种经历和体验的特征与文学传达为核心,以期揭示出知青作家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历史生成。论文首先分析知青作家创作学步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熏陶、文学训练和个人才华等方...
夏兴通[1]2003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文中提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带来了人类传播的又一次革命,它创造了崭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冲击着我们旧有的文学观念,一场文学革命正在进行中。本文就是以媒介传播革命与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