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芳[1]2008年在《论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兼论单位与单位成员责任分离论》文中研究表明现行单位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是以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行为为理论前提的,因而存在诸多理不断、剪还乱的理论死结。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理顺犯罪单位与犯罪单位成员之间的罪责关系。通常所说的"...
梁毅[1]2007年在《贪污罪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贪污犯罪是困扰人类社会的沉疴痼疾,历来为人们所痛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贪污罪又表现出多种新形式,给当前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疑惑。虽然我国有关贪污罪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面对挑战,仍需要对贪污犯罪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为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贪污...
付立庆[1]2018年在《论刑法中的财产概念》文中指出对于刑法上的"财产"概念,虽然在国外也存在法律财产说等主张,但在我国则主要是法律经济财产说和经济财产说的对立。经济财产说不仅具有违法判断的相对性等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撑,也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中国司法实务的具体印证,总体上具有合理性...
杨聪宇[1]2016年在《“单位犯罪”立法解释理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单位犯罪这一应社会发展的功利性而载入刑法的犯罪,理论准备并不充分,因此单位犯罪问题自进入我国刑法研究的领域以来经历了数次热烈的讨论。2014年4月24...
陈家林[1]2005年在《正犯体系与正犯概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犯一词,本系我国古代之法律用语,指的是触犯正条的犯罪人。这里的正条,即刑法中罪刑式条文。此后,日本人将德语中Taeterschaft一词译为正犯。我国清末颁布的《大清新刑律》将具有资产阶级刑法意义的正犯一词引入国内,这之后的《暂行新刑律...
任殿利[1]2007年在《挪用资金罪相关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刑法学学理为指导,结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议和矛盾,对挪用资金罪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全文约叁万五千字,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挪用资金罪的立法演变。主要介绍了我国挪用型犯罪的立法发展及演变过程,从《秦简》到《...
张旭,施鑫[1]2016年在《我国网络犯罪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犯罪是当今刑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网络犯罪"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机构、作者以及关键词知...
简红星[1]2003年在《抢夺罪研究》文中认为理论界对抢劫罪和盗窃罪研究甚多,而对在抢劫罪与盗窃罪夹缝中独立的抢夺罪探讨的专文甚少。在司法实践中,抢夺案件特别是飞车抢夺案件日益增多,在定性量刑上出现了一些争议较大的新问题,所以对抢夺罪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均把抢夺行...
王刚[1]2016年在《我国贪污受贿罪量刑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以200份贪污受贿案件判决书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对200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贪污受贿罪量刑存在量刑偏轻、量刑失衡、基准刑之裁量唯数额论、从宽量刑情节认定不严格和适用不规范等问题,其产生原因包括法制传统、司法体制、立法...
钱玉文,沈佳丹[1]2018年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司法认定》文中指出在司法实务中,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重大损失"存在多种认定模式。其中,"非法获利模式"的适用最为普遍,但是该模式易混淆民刑的相关判断标准。相比较而言,"利益损失模式&...
李伟[1]2006年在《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文中认为本文第一部分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历史发展进行考察,主要叙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脱胎于封建主义社会时期的罪刑嬗断,随着启蒙思想的深入与资本主义革命的胜利,逐渐被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为刑法的基本原则。早期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基于刑事古典学派报应主义下的罪刑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