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付[1]2004年在《中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极为关注的课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层次的探讨使得我们在这一领域有着较深的领悟。然而作者发现,长期以来主要以“自然语言(言语)”为素材的性别歧视研究有着其时间及空间上操作的局限性,而且它...
孙胜忠[1]2004年在《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文中指出青春膜拜在欧洲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802年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就在诗中写道:“孩童乃成人之父。”这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孩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地位。19世纪的欧洲重视对儿童的熏陶和教化、人们对儿童...
李蕾[1]2004年在《《旧约》的社会学批评》文中认为西方圣经研究中的社会学批评是随着19世纪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其中以社会学和人类学对圣经研究的影响最大。它开拓了圣经文本研究的新视野,是《旧约》研究极有前途的一种方法。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旧约》学者都需要了解古代以色列的文化背景和...
蔡堂根[1]2004年在《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源远流长,从《诗经》乃至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故事传说,都存在不同形态的人神恋话题(故事)。作为一种婚恋,人神恋是一定社会阶段中民俗、婚恋心理的曲折反映;从本质上看,人神恋是一种以性为纽带的人神关系的反映。神本是人类的自我...
陈建祥[1]2004年在《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布朗和莱文森提出面子理论后,国内外兴起了一股用面子理论研究具体言语行为的热潮。尽管相关性言语行为研究很多,但是关于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极为短缺。本研究是在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框架之下,采用Blum-Kulka的言...
许欢[1]2014年在《官员腐败心理与预防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转型期中国的反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出版了大量的论着。但是,这些论着大多是从腐败的成因及制度对策方面进行论述,更多地是对造成腐败的物质因素的反思与探索。相对而言,较少地从官员个体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结构去深入分析研究对腐败...
魏惠琳[1]2004年在《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外教和本国英语教师的评估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这种趋势迫使英语教学领域需要更多合格的英语教师。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不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他们在英语教学领...
宗立华[1]2004年在《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文中认为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关注现实生活并指导现实生活。大众文化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已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对其予以应有的重视,就不能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清醒的估计和准确...
刘刚[1]2004年在《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古代类书的编纂可以分为创始、发展、兴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隋唐时期是古代类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类书的编纂情况、分类体系、分类思想等对后世类书的编纂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以隋唐两朝为限,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类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断代研究。...
王欣[1]2011年在《元代中央官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正式建制始于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在长安设立太学。此后,中央官学随着历代政治文化的统治形势不断演变和发展,期间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型与改革。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族开始到忽必烈立国中原再到元代诸帝继承大统,元代中央官学上承唐宋以来的发...
宋丽娜[1]2004年在《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激进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思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巨大。值此21世纪之初,再次梳理那段尘封的思想历史,挖掘出其发端期——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的精神瑰宝,探寻他们的思想足迹,重新弘扬维新派的...
尹德树[1]2013年在《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从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四个递进的文化层面,以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新文化的创建历史考察为主,兼顾逻辑论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
陈旸[1]2004年在《《万国公报》与晚清教育变革》文中提出《万国公报》是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一种中文报刊,它虽属教会刊物,但热衷宣传西学,注重报道世界各国新闻,并不失时机地发表一些变革言论,这不啻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学习和了解西方与西学的渠道,还会刺激他们以西方为参照体系对本国问题进行反思。本文...
黄昀[1]2004年在《略论儒学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儒学作为中华文化主流,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儒学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儒学向少数民族传播与浸润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之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
唐竹[1]2004年在《试析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及其理论困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推进,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严峻的现实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不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供应地,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环...
孙旭芝[1]2007年在《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马斯·门罗是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世界着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组织者和创立者。目前国内外对门罗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和评论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来评价他的科学美学方法,而对门罗《东方美学》以及其东方美学思...
陈芷烨[1]2004年在《唐君毅宗教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君毅作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最能彰显其思想特质的是他关于宗教的思考。通过早年对人生的切挚体验,他认识到人是道德性宗教性存在,宗教是人类本心本性超越性的表达;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宗教的看法。居港后唐君毅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分析,对...
东旻[1]2004年在《基督宗教在我国彝族地区传播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表明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基督宗教的天主教、新教传教士在一个世纪里,不断渗透、扩张,力图打开在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的传教局面。在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基督宗教遭到了...
修艳竹[1]2005年在《孟子政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民本主义思想、德治思想和政治抗议精神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作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面对战争纷繁,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大背景,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继承、发扬古代“重民”思想和孔子的政治学说,并借鉴同时代诸思想家的思...
杨景涛[1]2004年在《鲁迅的政治专制主义批判》文中指出走向更高度的政治文明,是当今政治生活的基本趋势,也体现着国家政治发展的进步方向。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内涵之一。在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培育公民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政治意识,必须继续坚持对政治专制主义的批判。鲁迅是近代中国批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