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莎剧多译本比较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莎剧多译本比较

    龚芬[1]2004年在《论戏剧语言的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同时...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

    王月华[1]2013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和神韵所在。中国古典诗歌因其丰富隽永的意象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以含蓄、简约和微妙见长。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注重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是一个十分...
  • 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

    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

    翟应增[1]2004年在《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叁》文中认为感觉和知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性认识,它们保存了人的未经加工的原初经验,这为表现无限丰富的人类情感提供了可能。但艺术语言的产生并不是对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简单复写,艺术语言的产生往往是感觉、知觉变...
  • 文本与对话——解读巴赫金

    文本与对话——解读巴赫金

    王姝予[1]2018年在《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建构的影响》文中指出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是法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其知识涵盖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她将前苏联着名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
  • 联觉与转换——论音乐类视觉传达设计语言

    联觉与转换——论音乐类视觉传达设计语言

    陈莉莉[1]2004年在《联觉与转换》文中认为视觉、听觉同为人类共有的重要感觉,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而在这两中感官基础上形成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与听觉艺术形式——音乐,具有微妙的相通性,无论是从其术语的角度,还是同一历史时期中二者的风格、流派的角度来看,都能得到对于二者共性的理解。二十世纪以来...
  • 论宗白华意境说的现代蕴涵

    论宗白华意境说的现代蕴涵

    朱靖华[1]2004年在《论宗白华意境说的现代蕴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企图通过对宗白华的研究核心——意境说的读解,找出其中的现代性内涵:宗白华对于意境的阐述是立足于古代艺术之上的,但是除了对于传统审美意向的继承之外,他的贡献更大的是在于对“意境”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性的转换,这种转换是立足于更高的历...
  • 中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中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朱德付[1]2004年在《中英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极为关注的课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层次的探讨使得我们在这一领域有着较深的领悟。然而作者发现,长期以来主要以“自然语言(言语)”为素材的性别歧视研究有着其时间及空间上操作的局限性,而且它...
  • 身背十字架的道路——果戈理的晚期作品及其思想探索

    身背十字架的道路——果戈理的晚期作品及其思想探索

    汪海霞[1]2004年在《身背十字架的道路》文中认为博士学位论文身背十字架的道路—果戈理的晚期作品及其思想探索作者姓名:指导教师:专业名称:研究方向:任〔海仅许田田[2]2014年在《果戈理的宗教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对果戈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俄国文学、思想界的热点。在19世纪果戈理一直被界定为“现实主...
  • 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

    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

    齐佩[1]2008年在《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浅析《文身》的美学思想》文中提出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日本文坛也掀起了唯美主义思想热潮。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派新锐登上文坛。《文身》正是谷崎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该作品的美学思想从而阐述谷崎文学的唯美...
  • 解读《老古玩店》中的回归主题——审视查尔斯·狄更斯的基督教理想

    解读《老古玩店》中的回归主题——审视查尔斯·狄更斯的基督教理想

    宛风庆[1]2004年在《解读《老古玩店》中的回归主题》文中研究指明狄更斯小说世界中的基督教成份长期以来都有不少争议。对于研究者和读者,狄更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基督教的教义,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又如何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建立在基督教的道德之上,都是研究他的基督教信仰时的难题。因此,本研究力图解读...
  •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

    郑永乐[1]2004年在《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舞蹈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探究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更多微观与宏观内容、舞蹈与文学的关系、舞蹈的文化角色等。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认为《诗经·颂》中不仅有《大武舞》辞,也有未曾被人发现的其他周...
  • 心灵不息的变幻——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

    心灵不息的变幻——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

    黄艳琴[1]2003年在《灿烂下的孤寂》文中研究说明“一代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她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般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的非凡成就。然而在许许多多灿烂光环下,缘自她的家世、婚恋、病魔,她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却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孤独本质;而这...
  • 生命末日的言说——余华小说“死亡叙述”研究

    生命末日的言说——余华小说“死亡叙述”研究

    李明彦[1]2004年在《生命末日的言说》文中研究表明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和后期有诸多不同,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和余华在小说结构、语言和叙述上的探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一向为论者所津津乐道。但是,余华的创作转型中也有一以贯之和承继的方面,即对死亡的关注与言说,死亡叙述贯穿着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和后...
  • 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

    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

    于启宏[1]2004年在《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文中提出论文的写作动机是:就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出一个理论梳理和概括。其方法主要是实证性的。论文在课题性质上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其“自然主义”的概念暂界定为“有根据的想象中的文学”,其主体对象指:起潮于八十年...
  • 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

    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

    张恩普[1]2004年在《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演进》文中研究说明中古文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与成熟,被称为“自觉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古文论的自觉有多方面原因,但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与中古文论自觉演...
  • 唐代贬谪文学的构成及其审美趋向

    唐代贬谪文学的构成及其审美趋向

    吕明[1]2004年在《唐代贬谪文学的构成及其审美趋向》文中研究表明贬谪文学不仅反映贬谪文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它更是一种历史精神的言说与延展。贬谪文学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丰富的审美价值,其在中国文学、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性与重要性。贬谪文学,以先秦、两汉时期为滥觞,屈原与贾谊创成了贬谪文学的整体...
  • 《红楼梦影》研究

    《红楼梦影》研究

    李思蕴[1]2008年在《清代满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旗人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八旗是清代特有的、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似的社会地位使八旗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以满族民族意识为主体的族群意识。清代满汉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满族在努力保持、强化自身民族意识的同时,既积极吸收汉文化,又...
  • 满都麦小说叙事研究

    满都麦小说叙事研究

    额尔敦木图[1]2004年在《满都麦小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蒙文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出现了嬗变,主要体现在叙述语境、叙事模式和叙事时间叁个方面。本论文旨在研究满都麦小说的叙事特色,以小见大,探究蒙文小说在新时期发展演变的艺术轨迹。本论文以西方经典叙述学(叙事理论)为理论指导,从叙述学的叙述者、叙...
  • 《今文尚书》文学艺术研究

    《今文尚书》文学艺术研究

    陈良中[1]2004年在《《今文尚书》文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分叁部分论述了《今文尚书》的文学艺术成就。第一部分文体论,梳理了从古至今对《尚书》文体划分的材料,并论述传统六体“典、谟、诰、训、誓、命”的特点、内容,对其流变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六体消亡转移的的分析。第二部分艺术论,从叙事技巧、...
  • 多元语境下的英雄重构

    多元语境下的英雄重构

    赵涛[1]2015年在《中国西部电影审美文化嬗变研究(1984-2014)》文中认为“西部”无论是对于西方还是东方都包孕了一种值得玩味的“想像”与“重构”,西部的荒蛮与神秘、质朴与瑰丽、亲和力和冲击力同时构成了西部民族文化影像记忆的一道复沓而重迭的风景。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西部电影嬗变研究以其电影标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