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

    陈学祖[1]2004年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文中提出本报告讨论的核心问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其更深层的目的则是窥探中国当下新诗在主题、形式、想像力、感情、智性的追求以及表现策略等方面普遍存在的艺术问题,而其最终旨趣则在于寻找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的...
  • 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

    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

    梁笑梅[1]2004年在《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文中提出余光中是台湾当代着名诗人和学者。从《舟子的悲歌》到《高楼对海》绘成他右手的掌纹,五十余载的耕耘,掷地有声地归之以煌煌18部诗集。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越出台湾,在大陆、香港、澳门乃至整个华文世界,都拥有众多读者。余光中坚持纵向继承又非固守传统,横...
  • 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衍变

    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衍变

    程春梅[1]2012年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如何与政治合谋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衍变之路。贞节观念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贞节”的解释是不同的。笔者从古代至20世纪文学的阅读经验中发现,贞节观念...
  • 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

    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

    王丰[1]2004年在《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位对女性命运与心理都有着深刻关注的作家,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几乎涵盖了她的大部分作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角度来分析铁凝作品并对其创作心理路程进行探讨。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在厘清现代性全球化的大背...
  • 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刘博[1]2004年在《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文中提出雕塑发展史是人类对材料利用的历史,雕塑的存在依托于材料存在的基础上。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材料的运用在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现代雕塑中材料的利用和形式的探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加上工...
  • 中国传统幌子的设计美学研究

    中国传统幌子的设计美学研究

    陈旻瑾[1]2004年在《中国传统幌子的设计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全球经济文化交融的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马克思所言:“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东西”。因此,挖掘富有民族性的设计语言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
  • 世纪末的面孔——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形象研究

    世纪末的面孔——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形象研究

    张结宜[1]2004年在《世纪末的面孔》文中指出进入90年代以后,受社会政治、经济、消费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观念和实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实践和观念上更为关注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以及生存和环境问题,图式上也发生了视觉和图像上的转向。研究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艺...
  • 材料语言研究与我的创作

    材料语言研究与我的创作

    陈国平[1]2015年在《诗歌共时体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骆一禾、海子是当代杰出诗人,他们的死结束了诗歌的1980年代。论文以骆一禾的诗论和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代诗学背景下考察其独立性和卓异品质,同时兼及骆一禾、海子诗歌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所牵涉的当代诗学问题。骆一禾是一位以诗人、诗论家和诗歌编辑的...
  • 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解读

    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解读

    张雯[1]2004年在《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作为《红楼梦》原着的接受者,形成了一部与《红楼梦》文字相对的《红楼梦》图像资料。这部以《红楼梦》原着为根据的图像作品,不仅保留了对原着的忠实摹写,而且存在对之刻意误读之处。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独特与创新,而...
  • 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

    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

    支宇[1]2002年在《韦勒克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西方着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雷纳·韦勒克(RenéWellek,1903—1995)进行了系统研究。新时期以来,他对中国近20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论文是我国学界第一部全面、...
  • 关于“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论中国画中的色墨关系

    关于“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论中国画中的色墨关系

    孟张龙[1]2004年在《关于“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的国画创作中,在色彩的处理上有一些特点:一是追求强烈刺激;二是追求层次丰富。但是,如果色墨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得色彩杂而不纯,艳俗过火。如何调整好色墨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从色墨关系入手,引证了色彩学的科学知识以及中国画...
  • 水性材料绘画的发展空间——传统坦培拉材料在创作中的拓展与运用

    水性材料绘画的发展空间——传统坦培拉材料在创作中的拓展与运用

    郑如冰[1]2007年在《走进水性材料的表现世界》文中指出坦培拉材料绘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它是油画的前身,分油性和水性两个系统,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主要以油性系统居多。我的研究课题的目的十分明确,主要是通过对水性坦培拉材料的研究,丰富和拓展水性材料的表现空间,突破以往水性材料绘画仅限水彩、水粉、丙烯的...
  • 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

    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

    张春梅[1]2004年在《论大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产生于城市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扼止。无论从大众文化现象还是有关大众文化的许多理论来看,都表明类型化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招来许多对大众文化的否定性话语和批判。大众文化具有类型化等特征,这与人...
  •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意” 与“象”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意” 与“象”

    赵天一[1]2012年在《中国古典意象史论》文中提出“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当下艺术批评中被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但学界对中国古典意象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论证,用而不论其根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以为是西方舶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古典意象予以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主...
  • 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

    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

    陈素萍[1]2004年在《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文中认为文艺起源论的派别繁多,但是却不能解释所有的文艺现象。艺术的生成源于各种因素与成分的多元共振。本文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生产对艺术起源的巨大意义。艺术的创造是根据审美的要求进行的。而处于母系...
  • 论叶君健的多语创作

    论叶君健的多语创作

    孙源[1]2004年在《论叶君健的多语创作》文中认为本文尝试选取多语创作的视角力图在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下对叶君健的创作活动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叶君健对待文学抱着一种严肃执着有所为的态度他始终关注那些生活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的农民和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小人物的命运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
  •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蒋毅[1]2004年在《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文中研究指明就音乐本身而言,它具有感性性和理性性,很少有艺术具有音乐那样严密的逻辑形式。如果单单把音乐当成一个听觉对象,大可不必顾及它的理性性,但如果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听觉以外的音乐的话,就不得不去关心和研究音乐的理性性了。本文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
  • 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及教育思想比较

    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及教育思想比较

    谢涛[1]2003年在《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林风眠与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与徐悲鸿无疑并称双璧。林风眠侧重于表现主义,徐悲鸿倾向于写实主义。徐悲鸿将西方写实主义精神融进中国画的传统,志在复兴中国画;林风眠把西方现代理念与中国传统相互...
  • 中西绘画观念比较

    中西绘画观念比较

    狄青[1]2011年在《对撞·裂变·重构——试述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下,自身所发生的变革。通过对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以及近代中国绘画与古代中国绘画的不同,来梳理这一...
  •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郑勤砚[1]2004年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学堂教育出现之前,丰富的传统美术教育资源作为中国艺术得以承袭发扬的重要方式,沿续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艺术高峰迭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中国古代美术史上,艺术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这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