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修[1]2004年在《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由计算机及其网络组成的这个“新”世界,对人类的物质实践和认知思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应该如何审视这个崭新世界对自身的冲击呢?如何在有限的“问题域”中尽可...
吴海琳[1]2004年在《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联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概念,是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的重要理论视角,触及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在理论意义上促进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与交流。为了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牛颜[1]2004年在《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管理心理思想评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先秦文化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管理心理思想及主张,并主要从管理模式和物质生产方式两个角度对先秦诸子主要管理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着重讨论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李立志[1]2008年在《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考察马克思前西方哲学价值论思想和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价值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并以实践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理想与价值调节等理论进行论证,力图初步构...
陈多旭[1]2004年在《戴震道德哲学评析》文中提出本文所探讨的戴震的道德哲学,是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和道德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宋明理学中寻找其思想理论根源,对此展开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伦理观。针对将理和欲即普遍道德原则...
张权兵[1]2004年在《二十世纪环境伦理思想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的环境伦理理论不断拓展其伦理疆界,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动物、生物及生态系统,主张人类应该承认自然的价值和道德权利。本文从20世纪环境问题的现实出发,考察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缘由;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徐甲彬[1]2016年在《道德判断与运气的限度》文中指出康德式的道德概念非常准确的把握了我们日常的道德直觉,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排除运气的因素,把理性意志或者善良意志作为道德判断的对象。然而在道德判断中,我们接受了控制原则——我们只能够对我们能控制的事件或行动负责。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运气的存在,使得构...
陆智华[1]2017年在《毛泽东实践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
姜兰姬[1]2004年在《《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文中指出当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了生态伦理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依据。《老子》“自然”智慧对此具有启迪意义。本文试图对《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和评价。第一部分、以《老子》“自然”概...
吴清[1]2004年在《天籁的回响》文中研究说明把庄子作为教育史专业的论文选题,其缘起在于长久以来,在中国教育研究的范畴内,道家教育似乎一直是一种旁门左道。道家已经如此,更不用说庄子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了。虽然近几年来教育史领域也陆续出现了有关道家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但内容宽泛,并主要...
赵天一[1]2012年在《中国古典意象史论》文中提出“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当下艺术批评中被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但学界对中国古典意象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论证,用而不论其根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以为是西方舶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古典意象予以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主...
孙雪瑛[1]2014年在《诠释学视阈下的《聊斋志异》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标志着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反映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
张丽[1]2016年在《瞿秋白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为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秉持着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的初衷,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思考并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籍中国共产党早期一段时期内领导核心的特殊身份,为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殚精竭虑。他克服长期严重病...
张雪魁[1]2004年在《李斯特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学语境中理解马克思,是一个独具诠释魅力的哲学新视界。但在尝试中普遍忽视了一个事实:经由经济学语境“回到马克思”过程中,我们仅是解读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一哲学文本,而不对古典经济学进行“去马克思化”的解读。这样,我们对古典经济学的认...
姜华[1]2004年在《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文中研究指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主要是指,以利奥塔、福柯、博德里拉、杰姆逊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相对于早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来说,在内容和价值评价上都体现了一种整体的转向,赋予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以合法性,并为...
王时中[1]2003年在《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理解观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对人文科学的挑战,狄尔泰试图通过解释学为人文科学确立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但这种解释学在认识“历史”时却陷入了困境。伽达默尔解释学的理解观通过把现象学与解释学有机地契合在一起,使解释学从认识论层次上升到本...
肖剑平[1]2003年在《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中指出章太炎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学术界一般将其思想研究的重点放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方面,而对他的哲学思想重视得不够,开掘得也不是很深。事实上,与近代其他思想家相比,章太炎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且不乏深刻和独特的见解。笔者在探讨其哲学...
马援[1]2016年在《霍加特文化实践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集中对英国新马克主义的经典代表人物、文化唯物主义的奠基者、文化实践观点的提出者——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实践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思考和探讨。霍加特文化实践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生成不能脱离人的现...
李正洪[1]2003年在《经济发展道德论》文中提出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困扰当今中国道德理论界的一大难题。不必讳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道德体系,在当今尚属“号召”阶段。当既成的话语系统缺乏应有的解析力和规导力时,理论的现状就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构建新的道德理念的动力。在本文试...
余葶[1]2003年在《论伊斯兰哲学的“两世”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世”思想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灵魂。千百年来,“两世”思想已经浸润了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在各个方面对他们都起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从伊斯兰哲学“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