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

    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

    罗宁[1]2003年在《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五代轶事小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史料保存、文献整理、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其亡佚过半,且文学性相对较差,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对唐五代轶事小说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从范围界定、文献整理、类型划分等入手...
  • 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新时期家族小说论

    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新时期家族小说论

    罗新星[1]2009年在《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新时期家族小说论》文中提出本文认为在新时期家族小说中,存在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文章共分3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出新时期家族小说中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第二部分将新时期家族小说划分为叁种类型加以论述,并分析它们怎样殊途同归地走入了家族情结之中;第...
  • 陈师道诗歌艺术研究

    陈师道诗歌艺术研究

    张红琴[1]2014年在《陈师道的“拙”》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对陈师道其人其诗歌以及《后山诗话》的研究论着,相关硕士论文和期刊的所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分析出目前对陈师道诗歌研究自莫砺峰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简单阐述了陈师道诗歌的朴拙风格以来,虽有众多的研究其诗歌风格的论文出现,或有提及...
  • 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

    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

    汤君[1]2003年在《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引言:敦煌文献中保存了数十种曲子词写本,计有作品两百首左右。迄今为止,关于它的研究是敦煌文学中最有争议的。近百年来,通过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敦煌曲子词的研究的确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也存在很多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疑难问题。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固然是...
  • 都市里的乡下人——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心理

    都市里的乡下人——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心理

    任葆华[1]2003年在《都市里的乡下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从文小说表现出的城乡对峙的整体格局以及对乡下人和城里人不同的情感取向,源于他独特的身世经历和都市挫折所带来的文化自卑。而当他为这种自卑的苦闷折磨得苦不堪言时,他的乡村生活经验和恋乡的心理原型又为他铺好了退路,使他苦楚的灵魂在精神还乡的“...
  •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杨挺[1]2003年在《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宋代诗学中的心性中和诗学观念。本文认为要求心性中和是宋代诗学的重要特征。所谓心性中和诗学即是指由于宋代心性学渗入诗学,诗学表现出来在诗歌的本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修养与蓄积、诗歌表达方式、表达的效果及品鉴等各个方面的中和要求。宋人早已指...
  • 苏词接受史研究

    苏词接受史研究

    杨等华[1]2016年在《柳永词北宋接受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柳永词在词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词内容的复杂性和传统以“人品论文品”的评价标准,其词在词史上的争议一直较大,有宋一代开始,世人对他的评价便毁誉参半,歧议纷呈。本文立足于传统的文献学、批评史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
  •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

    黄黎星[1]2003年在《《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尊崇的地位;作为经学中的一个分支,《易》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地融汇入历代学者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它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和《易...
  • 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

    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

    邓江权[1]2003年在《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个贾宝玉,此乃鲁迅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阐释更加多元化。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对贾宝玉的认...
  • 裴迪考论

    裴迪考论

    冯棣[1]2003年在《裴迪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裴迪是和王维同时而稍后的田园诗人,他的一生中大概有20年是跟随着王维度过的。裴迪在唐代并不是显赫的诗人。但是他与当时除了李白以外的其他大诗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考证他的事迹和与这些诗人的关系,也可以使这些诗人得到更多的还原以被人们了解。张广村[2...
  • 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

    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

    张武军[1]2003年在《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文中认为一般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20年代在北京,30年代在上海,围绕着北京和上海也曾形成两个文学派别:京派和海派。抗战爆发后,北京和上海两个现代文学中心被捣碎,京派和海派也在战争中瓦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也转移到重庆。正由于重庆...
  • 道咸宋诗派研究

    道咸宋诗派研究

    周芳[1]2012年在《道咸宋诗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原因、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近代诗文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研究存在叁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存在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王音璇[1]2016年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
  • 中国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批评

    中国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批评

    卢健[1]2003年在《中国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批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文化批判的总体视角下,对西方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局限分析,提出自己的批判立场。在“批判与创造统一”这一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适应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在对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现状的批判性梳理中...
  • 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

    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

    王昌忠[1]2003年在《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文中认为生命意识是诗人昌耀始终如一的诗歌意识。本文以“生命”作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切入点,并将其长达数十年、且具有明显时段性特征的诗歌统摄于“生命”这一精神总主题之下。昌耀的诗歌意象即生命意象,而昌耀形态各异的生命意象是具有“内在一致性”...
  • 自然的言说及其意义——迟子建小说“自然景观”探秘

    自然的言说及其意义——迟子建小说“自然景观”探秘

    杨瑶[1]2017年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迟子建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当代中国着名作家迟子建通过文字表达她对“原始风景”消失的哀叹和痛惜,并深刻反思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类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这一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向读者构建一个和谐的“北极村童话”,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彰...
  • 政治文学中的女性世界——解放区文学女性形象浅析

    政治文学中的女性世界——解放区文学女性形象浅析

    冯春兰[1]2003年在《政治文学中的女性世界》文中研究说明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解放区文学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体现了作为政治文学的解放区文学独特的审美和认识价值。解放区作家首先关注的是农村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除展示女性所受阶级压迫外,还致力于从纵深层次揭示农村女性所受的封建伦理道德压迫,进而...
  •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

    林晓云[1]2003年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文中认为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已然形成。其形成过程以“性别意识”的逐渐崛起为主要线索,体现为五种状态:无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妇女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准女性写作;个体性别...
  • 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

    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

    孙丹[1]2003年在《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山水审美意识为潜在的理论背景,试图寻求现代山水审美具有哪些新的审美意向和审美方式,并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据此,把现代作家山水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分为叁类。每一类分别选择二至叁位作家进行阐释。第一类逍遥隐逸...
  • 鲁迅翻译研究

    鲁迅翻译研究

    梁海军[1]2016年在《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192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吸引了西方学界的目光,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的主角。九十年以来,法语世界的鲁迅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作品被系统地翻译成法语,鲁迅研究机构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