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

    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网络文学及其文体研究

    夏兴通[1]2003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文中提出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带来了人类传播的又一次革命,它创造了崭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冲击着我们旧有的文学观念,一场文学革命正在进行中。本文就是以媒介传播革命与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网...
  • 汉赋专题研究

    汉赋专题研究

    高一农[1]2003年在《汉赋专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对每个朝代的主流文学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就汉代文学而言,这段话包含着这么几层意思:赋体文学是汉代的主流文...
  • 蔡邕文学活动综论

    蔡邕文学活动综论

    高长山[1]2003年在《蔡邕文学活动综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蔡邕的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论述蔡邕和东汉文坛的因缘,他对文人奇才的推荐奖掖和对奇书异文的欣赏认可。得到蔡邕推荐奖掖的文人奇才有边让、王粲,他们都富有才气和个性,代表了新的文坛风尚。在推荐奖掖文人奇才方面,蔡邕和孔融...
  •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

    王洁[1]2003年在《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服务论文学观的规定下,建国后17年文学与政治发生着紧密的关系,这无疑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观念。但是,在17年的历史环境内,17文学究竟怎样与“政治”发生着关系,特别是实践地看,这里的“政治”又指向什么样的历史内容,则仍然是一个有待...
  • 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袁世杰[1]2003年在《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先秦时期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之一的礼学的前期嬗变轨迹,厘清荀子性恶论的时代和文化特性,进而勾勒出荀子的性恶论文艺观。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述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
  • 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

    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

    杨国明[1]2003年在《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文中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逐渐建立起来的条约制度及其商业活动促使传统商业社会向近代转型。近代商业社会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特征。晚清小说对近代商业社会生活有着比较充分的反映。小说在反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表现了自身的见解,部分见解对近...
  • 王安忆小说论

    王安忆小说论

    梁万新[1]2011年在《城与乡:俗世生存的审美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王安忆一向追求叙事风格的多变。从《长恨歌》开始,王安忆便热衷于对俗世生存的细致书写,也更加自觉地表明自己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感性追求。本论文立足于王安忆继《长恨歌》之后的所有小说,以“俗世生存”...
  • 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

    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

    艾立中[1]2003年在《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文中提出杨潮观是清代中期一位戏曲大家,特别是杂剧大家,他的《吟风阁杂剧》在杂剧史乃至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对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硕。本文试图全面对杨潮观进行研究,在生平、着述方面,以...
  • 《水浒传》韵文初探

    《水浒传》韵文初探

    张育红[1]2003年在《《水浒传》韵文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中的韵文,一向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讨,试图通过对《水浒传》韵文的研究,为有关小说作者及成书过程的探讨,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视角。本文的引言部分,先从小说韵文的文化渊源谈起,指出《水浒传》“韵散结合”的叙述模式源于宋元话...
  • 彝、纳西创世史诗比较研究

    彝、纳西创世史诗比较研究

    马国伟[1]2003年在《彝、纳西创世史诗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创世史诗”是“史诗”的基本类型之一。它以宇宙天地之形成、人类之起源以及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的来源和某些风俗习惯之来历等为其描述的主要内容,以歌颂劳动创造、赞美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和创世立业的艰难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诗性叙事

    侯桂运[1]2011年在《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备众体”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深受诗歌的影响,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化特征。诗化特征堪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大的民族特色。对于这一介于小说和诗歌、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课题,虽然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但这些议论要么只...
  • 《古诗十九首》浅探

    《古诗十九首》浅探

    赵杰[1]2001年在《《古诗十九首》浅探》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认为《古诗十九首》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如长于抒情、有相同的题材、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情感其调等。石红[2]2003年在《《古诗十九首》浅探》文中指出本文综合风格及诗中所用地名判断,认为十...
  • 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叙事模式

    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叙事模式

    王娜[1]2012年在《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意识》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
  • 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

    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

    汪雨涛[1]2003年在《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五四女性作家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性作家。她们承继晚清以来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在五四启蒙思潮推动下登上文坛,揭开了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创作的序幕。对于中国女性文学而言,她们的小说创作不仅开辟和丰富了女性书写的题材空间与主...
  • 阮籍诗歌“遥深”特色论稿

    阮籍诗歌“遥深”特色论稿

    吴从祥[1]2003年在《阮籍诗歌“遥深”特色论稿》文中提出“阮旨遥深”已成为定论。其实“遥深”不仅体现在“旨”上面,亦体现在美学风格和意蕴内涵等方面。阮籍与现实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特殊的心态是其“遥深”特色形成的主观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创作素材的选用,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作品的谋篇布局。玄学...
  •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刘志宏[1]2003年在《《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唐以来,对《离骚》“香草美人”的研究或遵循“以经解骚”之传统模式,而自近现代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文化背景研究兴起,各秉所长,可谓聚讼纷争。学者们依靠蓬勃发展的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等,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文...
  • 论魏源山水诗的人格建构

    论魏源山水诗的人格建构

    胡小林[1]2003年在《论魏源山水诗的人格建构》文中认为魏源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早年潜心于阳明心学,后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中年因科场失意而留意于佛学,晚年受菩萨戒。魏源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共同造就了他那儒、佛、道交织的复杂人格建构,尤其体现于其山水诗里。本文将从四...
  • 何其芳散文论

    何其芳散文论

    姜艳[1]2003年在《何其芳散文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何其芳叁四十年代散文的诗性创作作为个案研究。何其芳散文的诗性创作实际是指何其芳散文中诗意的表现。他的散文诗性创作进行了一场“思想”和“艺术”上的“革命”。他的散文是诗性的,是一种诗性的散文,他注重人格的审美、表现自我的真实的感情,抒写真...
  • 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

    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

    孙书平[1]2003年在《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文中指出论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而又应用广泛的散文文体,科举制度实行以后,论又作为一种科举考试文体被选用。在唐代中后期,论曾一度取代诗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文体。到了宋朝,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考试之中。由于“当时每试必有一论,且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
  • 论铁凝小说的人性叩问

    论铁凝小说的人性叩问

    吴晓梅[1]2003年在《论铁凝小说的人性叩问》文中指出由于铁凝小说风格的不断变化,对铁凝小说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的观照。人性关怀是铁凝小说的一贯主题,本文旨在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对铁凝的小说创作作一整体的研究和考察。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考察铁凝小说的人性主题:第一部分主要描述铁凝小说从对人性美的礼赞到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