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媒体计算的中国形象“他塑”模型建构——以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为例

    基于媒体计算的中国形象“他塑”模型建构——以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为例

    论文摘要作为国家话语体系重要维度的国家形象建构,不仅包含自我认知与自我宣传,还包括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文化想象与现实观察的"他塑"形象,是由&qu...
  •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论文摘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
  • 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与中国形象研究

    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分析与中国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作为新形势下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重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周边国家的肯定和参与。尤其是随着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
  • 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

    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

    齐佩[1]2008年在《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浅析《文身》的美学思想》文中提出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日本文坛也掀起了唯美主义思想热潮。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派新锐登上文坛。《文身》正是谷崎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该作品的美学思想从而阐述谷崎文学的唯美...
  • 多元语境下的英雄重构

    多元语境下的英雄重构

    赵涛[1]2015年在《中国西部电影审美文化嬗变研究(1984-2014)》文中认为“西部”无论是对于西方还是东方都包孕了一种值得玩味的“想像”与“重构”,西部的荒蛮与神秘、质朴与瑰丽、亲和力和冲击力同时构成了西部民族文化影像记忆的一道复沓而重迭的风景。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西部电影嬗变研究以其电影标本和...
  •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牟燕[1]2004年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文中提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美之间的正式交往关系开始形成,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内容也已成型,这些原则在整个20世纪,甚至是今天都指导着美国的对华政策。19世纪中期到2...
  • 11-16世纪英格兰地租形态考察

    11-16世纪英格兰地租形态考察

    李德英[1]2005年在《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这叁个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农田耕地不断被占作他用,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土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权利?如何...
  •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李艳辉[1]2004年在《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际关系出现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这种新特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中日益显现,并于90年代...
  • 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

    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

    宋山丹[1]2004年在《冷战后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利益集团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寻求某种共同的利益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国家政策的集团。美国叁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利益集团不能直接参与决策美国的对外政策,只能通过政治游说等方式间接参与政治,通过对对外政策的决策者——总统...
  • 世纪末的面孔——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形象研究

    世纪末的面孔——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形象研究

    张结宜[1]2004年在《世纪末的面孔》文中指出进入90年代以后,受社会政治、经济、消费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观念和实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在实践和观念上更为关注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以及生存和环境问题,图式上也发生了视觉和图像上的转向。研究90年代中国当代油画艺...
  • 沈从文湘西小说论

    沈从文湘西小说论

    黄明星[1]2010年在《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形式意义》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前承五四革命启蒙主义的旗帜,后续救亡使命的急迫,这是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作为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责任感极强的作家,沈从文却总以乡下人自居。时代和独特的成长经历在他的心中做过怎样的投影?正是着眼如此,本文以沈从...
  • “出”、“处”之间——从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

    “出”、“处”之间——从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

    潘俊[1]2004年在《“出”、“处”之间》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以孟子为切入点,明确先秦儒家对于“出”与“处”的主要态度和立场,确立其“内圣外王”的立足点。第二部分以庄子为切入点,论述了道家之“隐”不同于儒家之“处”的人生态度。主要通过儒家与道家的比较,来凸显儒家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以四部作品为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以四部作品为中心

    胡静雪[1]2004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文中研究说明成都是我国西南重镇,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同时它也不断的被文人所描述,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丰富的成都形象,当然这些成都形象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巴蜀独特的文化之中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巴蜀文化偏离于正统儒家文...
  • 论王蒙创作中的民间化倾向

    论王蒙创作中的民间化倾向

    方爱武[1]2016年在《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象学是属于比较文学领域里的概念,形象学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侧重于对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或"异族形象"研究,本质上它是一种借异域文化而进行的自我言说或隐喻而已,它显然不能也无需完整地呈现被观照国度的真实形象。要想从形...
  • 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

    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

    王婷婷[1]2004年在《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后,电视观众对于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给予了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时期不仅创办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类节目,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节目主持人。电视新闻类...
  • 广告符号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

    广告符号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

    赵小波[1]2003年在《广告符号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描述了广告符号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在梳理了国内广告符号学研究脉络的基础上,界定了广告符号学的概念,提出了广告符号学理论研究新视角及实际运用方法,以期完善中国的广告符号学研究,充实广告理论的学术研究阵地,也使这门...
  •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

    林晓云[1]2003年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文中认为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已然形成。其形成过程以“性别意识”的逐渐崛起为主要线索,体现为五种状态:无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妇女写作;群体性别意识的准女性写作;个体性别...
  • 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

    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

    代帆[1]2003年在《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侨华人介入国际关系始于19世纪末期,从此在国际体系、中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华侨华人叁个层次上发生一系列互动和建构。一方面,国际体系的变迁、中国和华侨华人居住国政治的发展,作为外部性因素建构华侨华人认同;另一方面,华...
  • 中国知青作家论

    中国知青作家论

    刘起林[1]2003年在《中国知青作家论》文中研究说明知青作家群是一个以青春时期的共同经历与相关的生命体验为根本共同点的创作群体。本论文即以这种经历和体验的特征与文学传达为核心,以期揭示出知青作家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历史生成。论文首先分析知青作家创作学步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熏陶、文学训练和个人才华等方...
  •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诗性叙事

    侯桂运[1]2011年在《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备众体”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深受诗歌的影响,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化特征。诗化特征堪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大的民族特色。对于这一介于小说和诗歌、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课题,虽然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但这些议论要么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