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比较研究

    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比较研究

    付铮[1]2011年在《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语言的使用可以影响文化,同时语言也深深地被打上文化的烙印。不同的文化呈现出的不同文化形态反映到了语言上,出现了语言的差异。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与文化...
  • “是……的”结构的语义角色及其焦点指派

    “是……的”结构的语义角色及其焦点指派

    侯颖[1]2004年在《“是……的”结构的语义角色及其焦点指派》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讨论了带有动词核心的“是……的”结构的语义角色及其焦点指派问题,讨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的”结构的研究综述:介绍“是……的”结构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二)“是……的...
  • “不是”的产生及其发展

    “不是”的产生及其发展

    许欢[1]2014年在《官员腐败心理与预防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转型期中国的反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出版了大量的论着。但是,这些论着大多是从腐败的成因及制度对策方面进行论述,更多地是对造成腐败的物质因素的反思与探索。相对而言,较少地从官员个体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结构去深入分析研究对腐败...
  • 英语特殊句型在机器翻译软件中的对比研究

    英语特殊句型在机器翻译软件中的对比研究

    黎斌,唐跃勤[1]2005年在《Therebe句型在机器翻译软件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器翻译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主要停留在查词功能上,其译文可读性不强,准确性不够。以英语特殊句型Therebe为切入点,着重探讨英汉机器翻译中特殊句型的对应与不对应的调整问题,并以五种英汉全文机器翻译软件作为...
  •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苟方方[1]2008年在《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直受到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道歉言语行为是这样一种行为:它能为实际地或者是潜在地受到冒犯的听者提供面子上的支持。在新世纪里,随着中美合作与接触的增多,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及价值观念,在跨...
  • 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

    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

    赵晓光[1]2004年在《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即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使用,非英语国家的广告中频繁出现英语与本族语之间的语码转换。很多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
  • 从认知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心理机制与方法

    从认知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心理机制与方法

    杨元刚[1]2005年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论点...
  • 废“离合词”兴“组合词”

    废“离合词”兴“组合词”

    王用源[1]2004年在《废“离合词”兴“组合词”》文中提出“离合词”问题是目前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文信息处理的难点问题,有很多相关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鉴于此,本文对“离合词”进行专题研究。首先,本文综述了“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发掘有待解决的问题。从“离合词”这一术语的...
  • 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

    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

    赵娟[1]2004年在《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整个翻译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却一直是整个学科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块。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这个角度来探索被称为“黑匣子”的翻译心理过程,并通过描述整个翻译心理过程来重新确认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对于译作的创...
  • 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罗载兵[1]2017年在《语义波的分形谐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义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对话合作的焦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波概念是从语篇意义切入来分析语篇的信息流动,主要着眼于信息流动的周期性特征。而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性原则从情景语境出发来考察语义的依赖与压缩,认为语义波是语义引力、语...
  • 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

    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

    姚洁青[1]2004年在《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研究中拟声词的地位一向不如其他一些基本语词,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汉语和日语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着丰富拟声词的语言。汉语拟声词历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讨论关于符号及归属问题。日语对此的研究则多为结构及语义层面的。而大部分的汉语和日语的拟声词...
  • 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

    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

    阿珠(Syeda,Arzo,Riaz)[1]2004年在《汉语英语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对比方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们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动宾结构上的差别,以便更深入的观察汉语的特点。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汉语的特点是缺少...
  • 翻译单位论

    翻译单位论

    所孟姣[1]2018年在《《3%的窘境:为出版、译着和阅读的未来发声》(第五章及第八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图书是人类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人类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各国的图书作品得以普及,离不开翻译出版行业的发展。本翻译项目取自《3%的窘境:为出版、译着和阅读的未来发声...
  • “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

    “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

    肖治野[1]2004年在《“怎么”反问句的研究及其教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反问句是汉语的一种重要句式,它虽然采用问句形式,但表达的却不是疑问,而是否定的含义。这种语义变化使其中的疑问代词也产生一定变化。在反问句中,疑问代词不再是句子的焦点所在,其语义和功能都出现一定的虚化。本文以“怎么”反问句为研究对...
  • 英汉名词抽象化对比

    英汉名词抽象化对比

    唐颖[1]2004年在《英汉名词抽象化对比》文中提出抽象和具体是一对哲学名词。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具有抽象和具体意义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不少数量的抽象化词汇,它们都有各自特有的语法特点和形态构成。在国内,马建忠最早在《马氏文通》中,依据意义标准,从虚、实两方面把名词分为本名、公名、通名和群名。...
  • 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

    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

    石德富[1]2004年在《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台湾省台东县卑南乡南王村的卑南语为研究对象,对卑南语的构词法作系统的考察研究。语料来源本研究的语料提供人主要是陈荣福先生(1916---1984)。他是台湾省台东县卑南乡南王村人,3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故乡,抗战胜利后移居大陆...
  •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分析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分析

    梁琦秋[1]2012年在《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各方面愈来愈大的影响力,网络语言研究也逐步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要认识网络世界中这一新的语言形式,选择怎样的切入点便成为首要问题。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也是语言学所关注...
  • 汉语字母词研究

    汉语字母词研究

    茆婷婷[1]2011年在《近十年来的汉语字母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汉语字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存在广泛争议。通过具体考察汉语字母词的名称和定义、归属和性质、分类、形式来源、音读、入典和编纂、原因和历史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规范意见。崔...
  • 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试论英汉语言的相互影响

    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试论英汉语言的相互影响

    夏莲[1]2004年在《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文中提出不同民族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带来不同语言的接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移民杂居以及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接触,都会引起语言间的相互接触。正如着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
  • 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

    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

    张丹[1]2004年在《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文中提出中国大陆和台湾本是同文同种,由于历史因素,两岸未能实现政治的统一,中断了语言交流的渠道,形成了一些社区语言差异现象,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两岸“书”不同文。本文认为广义的“书同文”应该包括:(1)字量;(2)字体;(3)字序;(4)字音;(5)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