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梅[1]2004年在《余华文本的力量生成》文中研究指明余华的创作在当代文坛越来越凸显出来的重要性和愈益广泛的影响力表明,他的文本具有一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穿透性力量,目前评论界对此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拟定此论题的目的是意图对作者精神成长及创作走向进行新视角的透视,力争在此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
白慧彦[1]2004年在《无所逃遁的生存困境——试论刘恒小说的宿命意识》文中研究说明“作家讲述的所有故事从一个阶段的时间来看存在着共同的性质,或者说存在着一个作家关注的视线焦点,尽管在具体的每部作品里故事的形式有所不同。”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沉思,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阐释。被归入“新写实”派的作家刘恒在他...
夏声[1]1992年在《台湾报刊赞扬白坚的夏完淳研究》文中指出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白坚,专治明清之际爱国主义诗人及其作品已有四十年。对爱国诗人夏完淳(1631~1647)的研究用力尤勤。先后发表论文叁十余篇,完成《夏完淳传论》、《夏完淳研究》等专着和《夏完淳集笺校》这一艰巨任务。近年,台中《中国文化...
方芳[1]2006年在《《清代朱卷集成》研究》文中认为《清代朱卷集成》收录清代会试、乡试、五贡等朱卷8235份,其中会试朱卷1635份,会试朱卷囊括的进士共近12000人,将同一个人的朱卷合并,则共得6383位进士,将这些进士的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在考据、归纳、统计、总结之后,笔者撰写了论文。论文除绪...
王丰[1]2004年在《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位对女性命运与心理都有着深刻关注的作家,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几乎涵盖了她的大部分作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角度来分析铁凝作品并对其创作心理路程进行探讨。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在厘清现代性全球化的大背...
吕婷[1]2012年在《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性情率真的小说理论批评家。本文主要以郁达夫的小说理论专着《小说论》与《历史小说论》以及相关的文艺论文为依据,探究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对其“现代性”的小说观念论...
胡静雪[1]2004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文中研究说明成都是我国西南重镇,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同时它也不断的被文人所描述,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丰富的成都形象,当然这些成都形象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巴蜀独特的文化之中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巴蜀文化偏离于正统儒家文...
向文祺[1]2016年在《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废名开创了乡土文学新的写作范式与独特的“顾影自怜”的“审美现代性”抒情方式,在文体风格上实现了从平淡朴讷到奇辟生辣的先锋性实践,同时,他以极富个人洞见的“六朝-晚唐-新文学”谱系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新变...
蔡熙[1]2012年在《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狄更斯(1812—1870)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将经典与通俗、娱乐与教化结合起来的伟大作家之一。西方的狄更斯研究已经历时170余年,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和专着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思想与创作以及研究阐...
吴定祥[1]2012年在《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说明厄纳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文学巨匠,他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成为对后世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作家之一。海明威的小说历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他们在文献研究,作家生平研究,影响研究,作品的整体研究以及...
王音璇[1]2016年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
冯春兰[1]2003年在《政治文学中的女性世界》文中研究说明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解放区文学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体现了作为政治文学的解放区文学独特的审美和认识价值。解放区作家首先关注的是农村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除展示女性所受阶级压迫外,还致力于从纵深层次揭示农村女性所受的封建伦理道德压迫,进而...
孙丹[1]2003年在《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山水审美意识为潜在的理论背景,试图寻求现代山水审美具有哪些新的审美意向和审美方式,并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据此,把现代作家山水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分为叁类。每一类分别选择二至叁位作家进行阐释。第一类逍遥隐逸...
任现品[1]2003年在《一张不断被重新涂写的羊皮纸——试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文中认为本论文宗旨在于从叙述内容与叙述方式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随着文化语境而变革、承传的细切过程,试图藉此探明这一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国小说是如何观照和书写民国历史的,以及它们究竟何以要如此观照及书...
文贵良[1]2003年在《危机与新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话语生存论的角度探讨了战争年代(1937——1948)的话语分布。话语生存论认为话语是生存的家园。本文主要分析了叁种话语模式:毛氏话语、大众话语和胡风话语。毛氏话语是成熟的政论白话文和以毛泽东命名的话语权威的结合。毛氏话语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话语...
黄艳芬[1]2003年在《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写作》文中研究表明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新小说创作,在激荡的社会变革中,女性作家渴望通过书写自我身心体验,采用自身经历的现身说法,用自传体文本来承载她们解放自我的宣言。冰心以爱的宣言开启二十一世纪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作,其后近叁十...
刘起林[1]2003年在《中国知青作家论》文中研究说明知青作家群是一个以青春时期的共同经历与相关的生命体验为根本共同点的创作群体。本论文即以这种经历和体验的特征与文学传达为核心,以期揭示出知青作家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历史生成。论文首先分析知青作家创作学步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熏陶、文学训练和个人才华等方...
杨国明[1]2003年在《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文中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逐渐建立起来的条约制度及其商业活动促使传统商业社会向近代转型。近代商业社会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完全不同的特征。晚清小说对近代商业社会生活有着比较充分的反映。小说在反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表现了自身的见解,部分见解对近...
梁万新[1]2011年在《城与乡:俗世生存的审美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王安忆一向追求叙事风格的多变。从《长恨歌》开始,王安忆便热衷于对俗世生存的细致书写,也更加自觉地表明自己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感性追求。本论文立足于王安忆继《长恨歌》之后的所有小说,以“俗世生存”...
汪雨涛[1]2003年在《五四女性作家小说创作论》文中提出五四女性作家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性作家。她们承继晚清以来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在五四启蒙思潮推动下登上文坛,揭开了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创作的序幕。对于中国女性文学而言,她们的小说创作不仅开辟和丰富了女性书写的题材空间与主...